《葫芦上的小世界——记兰州民俗“刻葫芦”》
杨璐语
兰州一中高一(13)班
一瓢葫芦,一支刻笔, 一方天地,一颗匠心。
——题记
刻葫芦是兰州的传统特种工艺品,即在葫芦上刻画出人物、建筑、山水、动物、文字等。整个过程需要的是娴熟的刻工、极致的耐心和细心,更需要的,是艺人的匠心独运。最常见的刻葫芦,刻画的是山水风景或戏剧人物的脸谱,并作为儿童玩具出售。让我们握住这小小一只葫芦的手,共溯“刻葫芦”的历史。
清光绪年间,穷秀才李文斋以刻葫芦为生,所刻葫芦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桃花源记》《赤壁赋》《兰亭序》等。他雕刻人物寥寥数笔,求其意态,强调神似;山水花卉疏淡相宜,形神兼备,注重风致;题款文字细如蚊足,点缀成行。李文斋的葫芦作品被誉为全国工艺品中的“绝技”,驰名中外。
上世纪40年代初,雕刻艺人阮光宇,把《西厢记》《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芦上,其雕技娴熟,刻工细致,工艺更臻完善。阮光宇逝世后,阮文辉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又有创新,他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来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皴擦,仿刻出国画的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
兰州刻葫芦《东坡赤壁夜游图》,在只有7平方厘米的葫芦上刻一叶扁舟,舟中坐6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舟外远山近树,错落有致。另一侧刻537字的《前赤壁赋》,字迹娟秀,工整清丽。《婴戏图》,刻有正在嬉戏的120多个孩童,千姿百态、奇思妙想,堪称兰州刻葫芦的绝伦杰作。刻葫芦艺人多在兰州府城隍庙设摊雕刻,历经坎坷。长期以来,虽然景区附近的商业街有不少的刻葫芦工艺品流传,但刻葫芦艺人却是屈指可数,越来越多的刻葫芦出自机器之手,渐趋千篇一律,实在是泛善可陈。年轻人则因多方面的原因,不愿传承这门手艺。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来自乡土,穿越岁月,至今仍保持着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的自身独特的生命情趣,这种情趣,既体现在中华民族面对各种恶劣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时始终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也体现于寻求“天人合一”时的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对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不让传统文化就这么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断绝。
传统文化永流芳,千古手艺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