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范文:2018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之工匠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上海杨浦区期中考试作文题)
材料一:《论语·子张》中子夏①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认为虽然小的技能、技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材料二:当代社会提倡“工匠精神”,希望人们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注】①子夏,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时代召唤工匠精神①
耿宇豪
工匠,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欧冶子、丁缓、綦毋怀文、梓庆等著名工匠。他们虽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社会地位不高,非但以工匠之身“治国”不太可能,就是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难以传承。除了部分像纣王一样穷奢极欲的统治者需要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外,普通百姓的愿望就是能吃饱穿暖,士大夫大多推崇“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反对锦衣九重、食前方丈,因此,工匠想精益求精也难有人买账。
另外,精益求精不只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传统中国受儒家“君子不器”思想的影响,整个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没有哪个有能力有水平有抱负的人愿意做一个工匠,“学稼”“学为圃”的樊迟被孔子叱为“小人”就是个例子。因此,在古代提倡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就大打折扣了。②
子夏认为做工匠是小道,“君子不为”,而当代社会又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横向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纵向看起来,两种观念都是时代的产物。当今中国,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想实现“中国梦”,就要大力发展经济;想发展经济,就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想拓展海外市场,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想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弘扬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当下的中国,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大家都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一切产品的品质也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势必要推崇满含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工匠精神。提倡工匠精神是时代召唤的结果。③
提倡工匠精神,我们已付出实际行动:2015年—201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让我们在镜头前见识到了这些工匠的平凡生活与崇高追求;2016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的先进事迹,授予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师徐立平“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之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媒体公布“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已被写进高中课程标准。④
中国需要工匠,更需要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的工作或许会逐渐被机器代劳,但是工匠精神不可能被代替。我们今天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留恋,而且是对职业道德的呼唤。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实现突围的法宝,也不仅仅是企业的金字招牌,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气质,是我们每一个人该有的精神追求与人生态度。⑤
当精益求精、踏实专注和坚守执着的工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追求和精神支柱,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加速实现。
时代在召唤工匠精神,你准备好了吗?⑥
①题目观点明确。
②前两段从社会需求和社会风气两个方面分析了工匠精神在古代不受重视的原因,也给出了材料一中子夏观点产生的原因。
③该段照应文题材料二,论述了当代社会提倡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④列举了我国从国家层面提倡工匠精神的种种做法,事例充分,感染力和鼓动性极强。
⑤结合客观事实,更进一步论述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普遍意义。
⑥以问作结,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点借鉴
这道作文题由两则材料构成,而这两则材料看似矛盾,却各有道理。考生的聪明之处在于找到了二者都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相似点,然后紧扣题目,论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论证严谨,针对文题中的两个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没有遗漏;论据充分并简洁凝练,古代的例子如纣王推崇工匠、士大夫推崇“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孔子斥“学稼”“学为圃”的樊迟为“小人”等信手拈来,时下的例子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高中课程标准新增“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徐立平等有根有据,显示了考生丰富的素材积累和渊博的学识。结尾两段,强化了抒情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