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高三二模优秀作文8篇

模拟考试是检验同学们高考的大概水平,当然在实际的高考中变数还是挺大的。毕竟各科的内容只是靠猜测的,真正考试的时候还是要考平时对知识的积累。 范文1:答案之四 日…

模拟考试是检验同学们高考的大概水平,当然在实际的高考中变数还是挺大的。毕竟各科的内容只是靠猜测的,真正考试的时候还是要考平时对知识的积累。

范文1:答案之四

日常生活中,词条一输入,所求便得到答案;照片一拍一传,题目解析便完整呈现。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答案的世界,面对被答案所包裹的现实,私以为,没有答案不可怕,怕的是到处都是答案。

答案的解释很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问题的结果,事态的终点,个人的选择,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目标。不难看出,答案这个词蕴含了对某个事件结果的总括,禁止前行的标志,类似于句号的作用。故而,身处充满答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警惕被答案所包围,被其代表的“已知”所挟裹。

到处都是答案,或将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最终变成一株没有思想的芦苇。诚然,答案的出现,会让人能够轻易获得事件的状态,然而,一旦周围都是答案,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辨别力便显得弱势起来,进而产生惰性思维,思想也逐渐僵化固化,永远被局限在答案之中。本以为身处于百科全书之中,却不想“乱花渐迷人眼”,成为会移动的“植物人”。

此外,身处答案之中,个人的可能性被磨灭,人生停滞不前,甚至延续了社会的发展。当一切未知都成为了已知,那么好奇心、求知心、探索心,便不再被发挥利用,个人的自我突破,可谓“天方夜谭”,创新也就不复存在,个人的人生价值难以得到实现。思想的进步、文化的碰撞、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都会被环环相扣,停滞不前,这定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未来。

故而,我们害怕到处是答案。

此外,被答案包围,屈从于答案,往往容易是人沦为乌合之众,流于世俗。在当今信息途径丰富、获取方式便利、答案触手可及的社会,权威无处不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要坚持大方向,相信答案,这固然是普遍现象,难以避免,但若长此以往,难免出现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现象,最终成为答案的奴仆,沦为乌合之众。

没有答案,不怕,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创造答案。然而,若到处都是答案,个人独立思考能力逐渐丧失,变得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人生变得停滞不前,社会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到处都是答案,本以为可以拓宽知识,不曾想最后落于时代甚至被时代所吞没。

基于此,作为社会的独立个体,我们应当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直面自己的浅陋无知,以此为动力,追求答案,享受思想的碰撞与个人的生活,成为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无答案,不用害怕;被答案包围之时,我们应保持初心,不逐大流,不误流俗,活出一个有思想我!那样,没答案,不怕!到处有答案,也无惧!

 

2021届松江二模作文:利他vs利己

范文2:利他,是人性更美好的追求

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

为什么命题中我们要生硬地撕裂两者的关系呢?愚以为,正是当下生活中损人利己的,损公肥私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引起我们对两者关系的不断反思。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更是痛感时代缺乏”利他主义”者,痛批不断涌现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的确,利己为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利他永远是我们人性中更美好的追求。

首先,没有利他行为,仿佛撕掉了我们身上生而为人的一块显著的标志。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比起“利己诸如此类的本能的做法,“利他”行为与精神是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没有“利他“行为,我们仅仅就是帕斯卡尔笔下的”会思考“的动物而已,但难以被定义为人,更难以成为高尚的人。

其次, “利他”精神指向的不是卑下的人格,而是个体的精神的高地,是道德情操的珠峰。如果不能摆脱利己思维的禁锢,达到利他的境界,追求较高的道德与天地境界,是超脱了利己思维的人,历史会铭记范仲淹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史书赞写横渠先生与他的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人民群众会钦佩周恩来与他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利国利民的情怀!反观历史上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自私自利的贪官污吏和珅之流却遗臭万年,为人不齿。

利他更为我们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提供了诸多的保障与向上向前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不会忘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无数的无名战士的牺牲,利他精神为我们换取和平与安定,武汉疫情席卷之势在最美逆行们的利他精神中消解而逝,利他精神为我们民族换生命的延续,汶川地震、九八洪水、四川木里森林大火、利他精神为我们民族换取战胜困难的力量。

追求利他,并不说一味地忽略利己,抑或要求个体舍弃个人利益。

美国心理学家艾索博和威尔逊在《为他人》中,提出多元的动机论,人的行为的动机可以包括利己和利他,人有利他行为,并不意味着不利己。我们可以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利他的统一 ,从而实现人生的真正的价值。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同时,反对损人利己,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我们常人在庸常状态在平衡两者的可以践行的圭臬,而跳脱利己的禁锢,超脱利己之心,以利他之心反哺社会与人民,则永远是我们人性更高尚的,更美好的追求。

 

【题目】

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范文3:走出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不通音律,便体悟不了阳春白雪般的清角之操;不晓丹青,便享受不到淋漓笔墨中的高妙之意;不读经典,便无缘蒙受经史子集里的养蒙之功。

分明处于一个空前信息化的时代,束于陈教的乡曲之士却比比皆是,他们宁可读流行小报、通俗网文,也不愿看先贤经典。任由自己的思智情操堕落腐化,以至于成了“文盲”,再也体悟不了深沉蕴藉的文字之美,只能做浅表的、快速的,短时的碎片化阅读。于这类人而言,从荷马到海明威,从屈原到鲁迅,整个人类的文学宝库恍若虚无,连一隅都不能窥见。这不仅是他们自己无法明悟的遗憾,亦使这宝库蒙尘。长此以往,它将成为一个传说,仅有零星几个人方能得见。由此,文学衰颓,宝库亦成无源死水。

究其根本,是时代改移过速。人们既缺少了那份从容与闲暇,无暇细细品读经典,又受了浮躁功利之风的污染,没了沉淀灵魂的兴味。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快餐文大行其道,先贤经典却遭排诋,真真是曲高和寡。

品读经典,是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的。要有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洞见,丰富的同理,高远的情致,而这些正是今人缺少的。这种缺少沉静,缺少感情,带来的不止于缺少了对经典的玩味,缺少了诗意的栖居。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对文艺的影响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只顾去林中找兔子的尼安德特人业已灭绝,愿去林中寻仙子的智人福祚绵延。而当下功利主义、物质竞争大行其道,是否意味着一种退化?当富有感染力、教化力的文艺著作褪色;当诗意的哲思与玄想消散,当贝多芬的《命运》无人倾听,当毕加索的名画无人观赏,对经典文化视而不见,只汲汲于富贵,碌碌于功名的社会是否有停滞之危?毕竟精神的贫乏意味着创新的缺失,而没有创新推动的社会难免有所阻滞。毕竟世界的美是如此多样,具有审美的心灵才能看见、听到、读到。

如此,那么搜寻诗意,体悟经典,涵养精神,砥砺操行就不是一家一姓之事了。于社会而言,要倡文化,兴文艺;于个人而言,亦要重拾经典,凝神静气。以个人的学养推动社会,以社会的氛围感染个人。若是停学辍读已久,不能骤读翰文,或可从浅近些,短小些的文赋学起。读不懂《离骚》总能看懂《咏鹅》。有志者,事竟成。勇敢地走出去,不要束于佛教,试着接触经典,追寻诗与远方,铸就独立而高伟的精神与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为这日趋陈腐的世界,增添彩光一抹;睁开审美的眼睛,看见世界丰富多彩的美丽,毕竟一切都是存在的!

 

2021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

25.有人说,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缺乏意义,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造成灾难。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4:路漫漫而求索

有人认为,一味的现实主义会缺少意义,一味的理想主义会造成灾难,而这个问题数千年来的数千年前的屈原早已给出了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就是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

理想主义指的是活在当下,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步,不必过多考虑遥远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理想主义指的是尽量考虑现实的情况下,拥有一个真实可行的目标与方向而努力的生活方式,而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只不过是原地打转,得过且过罢了,而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也仅仅只是痴人说梦,镜中花,水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的危害,并不仅仅在于对未来的未知和迷茫,更在于对当下的选择的困惑,正如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如果没有对于未来的清晰规划,那么如今对于科目的选择,专业的判断不准确,会使得学习没有方向,使学习仅仅成为分数,而学习忽略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反之,一味的理想主义将目标设置的过于不合理,导致对于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而这种负面情绪的大量堆积也会使得自己自暴自弃,亦或者剑走偏锋使用不正当的方式方法。

实际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二者互相作用,虽然表面上二者互相对立,但是现实主义的目的是更加稳固而有效的实现理想,而理想主义的手段与途径也是需要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完成,二者合二为一,才能更有效的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不仅仅是在自我规划的规划中需要这种方式,公司社会国家乃至于世界的发展莫不如此,正如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建立,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反过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在现实当中,许多的学生立志于985、211等名牌学校一味的畅想未来,而不知付出实践,许多学生只顾学习而不眺望远方,“一心只读圣贤书”,使得学习效率低下,但只有在明确了自己的理想道路后,发奋图强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因而我们需要做到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合二为一,那么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便只会造成灾难吗?并不尽然,孔子之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人类眺望遥不可及的星海,而发明了许多尖端的科技,马克思一生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而奔走,最终为日后的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伟大的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并引导人们开创辉煌的未来。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个人道路的选择上,国家的建设上做到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相结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辈共勉之。

 

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25.当今时代,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而有人却说“我”的孩子,我只要她(他)健康快乐就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范文5:论年轻人的价值追求(68分)

当今时代,鼓励年轻人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呼声高涨不息。但同时,也有人表明只要年轻人健康快乐就好。这种反差之下,是现代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

本质上这两个观点并不完全矛盾。追求卓越不代表不追求健康快乐,而拒绝平庸也不意味着拒绝健康快乐。然而,一者的积极进取,一者的保守基础,反映 出传统的“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力争上游” 的积极进取的观念主导了社会舆论,成为一切年轻人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身为鼓励者们的家长深切意识到,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之根基仍深植于健康幸福之中。另一方面,身为被鼓励者们的年轻一代的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充分意识到了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典型模具,而是众多取向之中的一支而已。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从而推动了传统观念“一统天下”地位的动摇,两股 内外合力,使青年人追求的目标有了巨大变化。

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卓越”本身的异化也为我们所见。人本身成为卓越的手段,而非卓越的目的。人为卓越而追求它,拒绝平庸,却忘却其根本目的仍落在使年轻一代能更好发展之上,“平庸”成为一种弃之若敝履的恶行。现代教育业的许多畸形现象,便来自于这种异化了的追求卓越的驱动。这种急切的推动不会使人更加卓越,反而会导致“垮掉的一代”。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从盲目的热情之中醒悟,由“追求的热情”转向“追求的理性”。

另一方面,个人才能的限制也决定许多人终将抱憾止步于“卓越”的门前,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给予承认。但健康快乐却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可以且极可能可以争取到的。“惟愿吾儿鲁且钝,无灾无难到公卿”,不论是如同追求卓越,拒绝平庸那样的自我实现,还是只求健康快乐,其归宿仍是相同的,即个人心中的满足感。区别只在于,对于每个人来说,达到这个终点的道路各不相同,另一条道路,也最终只能是弗洛斯特的那条“未选择的道路”了。

在卓越而非平庸,与健康快乐的两条道路之中进行选择,确实至关重要。但不能忘记一切的主体仍落于人;始终不能摒弃对人这一终极目的的关怀与实现,才能得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范文6:调和卓越与康乐(65分)

自古以来,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一直是为人称赞的精神,但也有人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就好。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

诚然,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健康与快乐确实是人类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部分。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类生存的意义不仅限于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快感,更在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追求。”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父母的愿望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疼爱,难免具有极强的个人主观情感与理想主义色彩。而作为孩子的青少年,如果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溺爱与偏袒,必然会陷入惰性安逸的金丝笼而丧失展翅高飞的冲动和能力。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人类惯有的惰性会成为最大的阻力,同时也是接受父母庇护的怂恿者,孩子会因父母的爱护而为自己的惰性找到借口。久而久之,卓越的追求被忘却,平庸成了每个孩子最终的归宿。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理想的追求丧失了热情,甚至模糊了概念,产生一种只要自己健康快乐的低级的利己主义思想。 纵观整个社会,产生这两种声音的背后似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即孩子们被过于崇高的价值追求压迫后而导致了健康快乐的消失。社会上常有孩子因过大的 学习压力而自杀的新闻流传,这无疑会引起家长的担忧,潜移默化中降低了群众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要求。实际上是混淆了追求卓越与健康快乐两者关系的本质,两者似乎因此而被割裂开来,成为两个互不相容的价值取向。然而,健康快乐是追求卓越的基石,追求卓越也能带来健康快乐的保障。

那么如何纠正这个谬误,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得以并存呢?首先,从孩子个体而言,要克服内在的惰性,拒绝以父母的爱意为自己逃避付出的理由,孩子应当感谢父母伟大的愿望,而不是对此加以利用。同样的,父母也不应将健康快乐 作为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应该重视各方面的引导与教育,决不能给孩子设限,纵容青少年贪玩的本性。再者,社会上应当倡导合理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对青少年的要求标准,在保障其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去追寻自己的价值,实现多样化的卓越。

愿健康快乐与卓越不凡,能在青少年成长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范文7:卓越与健康快乐共生(63分)

当今时代,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而同时也有人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这种观点间的差异来源于身份的不同。“我们”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是没有亲缘关系的外人,而这里的有人,是年轻人的亲生父母。其中蕴含的两种不同情感,其情感深度完全无法相比。父母对孩子的爱,又岂是外人的期许所能相比!

而且,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与快乐健康的人生观间并无矛盾。一个人追求卓越的同时,同样可以健康快乐。苏轼接连遭贬,仕途不顺,但他仍旧追求卓越。不仅做到平生功绩尽在黄州惠州儋州的政治成就,更是在风雨之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贬谪之处“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快乐与洒脱。

但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健康,会导致人生堕向平庸,平庸并非平凡。而是一种混沌的生活状态。平凡与普通仍能使生活自然进展,而平庸会拉扯我们,使我们脱离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变为“为生存而活”的人生悲剧。

如何自察自省,使自己免于沉沦的悲剧?最终归于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追求卓越,鼓舞人们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进发。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健康与快乐也会悄然而至。不论是学习孔子积极入世的功成名就,还是赞赏庄子超然世外的灵魂自由,都是追求卓越的体现。也正是有这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指引,我们才会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

那又是否,我们应当追求卓越而放弃健康与快乐呢?其实并不然。健康是人的基本要素,若是失去健康又何谈追求卓越?又何谈迈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至于快乐,这是驱动人们进取的源动力。正是人们从自己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才有继续向前“望尽天涯路”的雄心壮志。过分的追求卓越,无非把自己逼入死路,停滞不前罢了。

不论是外人的期许还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都应该明白他们从崇善而始的初衷。我们要去做的,就是在千千万万的选择中选出自己的“卓越”,并不断追求。辅以正确的追求方式,相信着,卓越与健康快乐之间的共生,并顺着生活自然进展。

 

2021届高三二模闵行范文:方正与圆融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8:真正的外圆内方

自古以来“方圆之用”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孔子方,庄子圆,似乎在大多数人眼中“方与圆不可兼容”,必将一面方一面圆。私以为,两面性的方圆不可称为集于一身,真正将二者结合的“外圆内方”之人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何为“方正”?布鲁诺宁可于鲜花广场化身灰烬也坚持真理的光辉可谓方正;刘胡兰为保护国家和士兵闭口不透军情的坚毅不拔可谓方正;为中国几十年卫星科研献身的总工程师谢军可谓方正。方正是坚、硬、正、直、刚、强、法、棱,方正使人挺拔,使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谓“圆融”?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于医院门口创办爱心厨房的关怀善良可谓“圆融”;梭罗逃离世俗的棱角栖身湖畔的畅达可谓“圆融”;“注音心声体”的网络新生修辞的婉转智慧亦为“圆融”。圆融是圆、润、滑、柔、轻、软、智、变,“圆融”使人富有同情心,使人“以理行事,以情服人”,游于社会而不露锋芒。

然而,集此二者于一身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因环境改变而改变的虚假“方圆之人”;二是心中以原则至上,法规为尊,外表柔和素雅,善于交际、变通的真正“外圆内方”之人。前者将形成两面性,而后者将以内化的统一尺度展现同一种人格。

对于前者,我们不可妄加贬谪,因为其实身处社会洪流的我们,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当法律管控,或许我们待人对物展现出“方正”的一面,这是受迫的反馈,而非“慎独”;当交际于职场,或许出于利益至上原则的人又展现出圆滑的一面,这是功利趋势的应付,而非智慧通情的“圆融”。因此,基于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在环境改变、对象改变、目的改变的时候,人的两面性将暴露于世俗之下。
对于前文所言的后者,即为“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我们可标之为“大师”不过矣!唐太宗李世民即为典范,以外圣内王的原则,将方圆融于一身。秉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广开言路,兴旺社会,他也有亲民的拜访“百姓”,又有严厉的惩黑除恶,但原则至上,处事圆融,令人佩服。大师即像我们心中渴望成为的目标,但现实却是总也摆脱不了心中过多的杂虑。我们告诉自己康德的告诫:“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以此约束自己,这是好的开始。但我们若依然以世俗的功利,或工具理性为终极目的使自己成为“外圆内方”之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因此,我确信,当我们抛下众说纷纭的社会负担,努力去实现更好的自己,活出心中“方圆之人”理想的样子,靠近尼采所言“婴儿”境界或青源禅师所言“看山仍是山,看水依旧水”的畅达豁朗,方可接近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而远离“两面性”。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